印度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
清晨六点,孟买达拉维贫民窟的窄巷里,十五岁的拉朱正赤脚跑向纺织作坊。
他的父亲在这家为欧洲品牌代工的小厂工作了二十年,至今仍住在铁皮屋顶的棚屋里。
与此同时,新德里泰姬陵酒店的水晶吊灯下,来自德国的投资代表克劳斯正反复核对一份数据——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15.2%,这个数字在过去五年几乎没有变化。
人口结构是印度最常被提及的优势。
14.2亿人口中,35岁以下占比65%,理论上构成庞大的生产力储备。
但金奈工业区的人力资源经理帕特尔指出,他们每招聘100名产线工人,需要通过基础技能测试的不足30人。
这与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东莞电子厂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,当时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上学历者占比已达78%。
地理禀赋的潜力同样面临现实制约。
虽然印度半岛扼守印度洋航道,但孟买港的货物平均滞留时间长达4.7天,是上海洋山港的3倍。
航运巨头马士基2023年的运营报告显示,经停印度港口的集装箱船准点率仅为41%,远低于东南亚主要港口的平均水平。
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。
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,农业就业人口占比58%,但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19%。
旁遮普邦的农民辛格种植小麦二十年,他的5公顷土地年产出约12吨,仅相当于中国华北平原同类农场的三分之一。
莫迪政府推出的"生产关联激励计划"试图改变这一局面,但印度工商业联合会调查显示,73%的受访企业认为土地征收制度是最大障碍。
基础设施短板直接削弱竞争力。印度铁路货运平均时速28公里,因信号系统老化导致的错轨事故年均发生217起。泰米尔纳德邦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不得不将20%的原材料预算用于支付额外仓储费用,因为暴雨经常导致公路运输中断。
政策环境存在明显矛盾。印度商工部2023年关税手册显示,汽车零部件平均进口关税达25%,但本土供应链又无法满足高端制造需求。这导致塔塔集团在古吉拉特邦的电动车工厂,其电池组成本比中国同行高出18%。
转型机遇或许存在于差异化赛道。班加罗尔的机器人初创企业Stryker开发出适合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制造系统,这种适应印度市场特点的创新正在获得日本软银等国际资本关注。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的调研显示,该国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申报量正以年均27%的速度增长。
历史经验表明,经济转型需要符合国情的路径设计。正如韩国在1960年代选择重点发展重化工而非全面工业化,印度可能需要找到自己的"浦项制铁式"突破点。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创造的窗口期不会太长,这个南亚大国需要尽快在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点。